真人秀有剧本,那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不管这些明星的表现多么夸张,遇到的状况多么戏剧,哪怕是分歧冷战争吵,其实大多都是为了节目效果刻意的设定。
而之所以会增加这样的设定,也是为了收视率。
没有爆点,哪里来的话题,没有话题就没有收视率,而只有收视率高了,才能拉到巨额的广告赞助。

选秀呢,智力竞猜呢,歌唱比赛呢?
前段时间因为李玟事件而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好声音》在滔天的舆论中最终宣布停播。

作为一个冠名广告几千万的王牌综艺,停播一周的损失可太惨了,虽然大家都对《好声音》如今的状况表示活该,但电视台可是变着法地准备复播。
今天咱们就来看一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电影,告诉你,那些所谓高收视率节目背后的秘密——
《机智问答》
Quiz Show

主演拉尔夫 · 费因斯,大名鼎鼎的伏地魔。
当年的他只有 32 岁,可谓是颜值的巅峰,光是那个露出虎牙的微笑,都能让成武彦祖黯然失色。

范多伦,大学的文学教授,日常最喜欢的就是读书看报写作。
由于人长得太帅,又出身名门,所以他在学生之间颇有威望。
妥妥的一个网红老师。

这个节目的流程很简单,就是主持人提出描述,然后嘉宾猜单词,猜对了就有奖金。
可是在报名现场,他被《21 点》的总监一眼相中。
随后便被通知,可以开后门让他参加《21 点》。

这个节目有点像咱们小时候看的《开心辞典》,由主持人提出问题,然后选手回答,问题的范围海纳百川,什么类型都有。
在问答之前选手会在问题上标注分值,答对了就能拿到相应的分数,谁先拿到 21 分,谁就获胜。

范多伦在参加《21 点》之前,有个名为赫柏的选手已经蝉联了十多期的冠军,奖金已经累积到了 7 万美元。
可以说这档节目捧红了赫柏,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明星一般的追捧,他的街坊邻居都将其视为偶像大加赞扬。

每次节目开始之前,选手们都会念一段广告赞助,赫柏的长相和敷衍的语气,再加上未能增加的销量,都让金主相当不满。
于是金主一个电话打给台长,台长又施压给导演,导演迫于无奈只能让赫柏 " 退赛 "。

观众当时的热情都在他是否能继续卫冕,所以明着退肯定不行,节目组想了一个办法。
按照设定,最后一题他会被问到 " 奥斯卡最佳影片 " 的相关题目,赫柏只要故意答错,就能 " 功成身退 "。

《21 点》的收视率已经有些疲软了,换句话说大家对你也已经看烦了,节目需要新鲜的血液,需要新的爆点。
不要试图和电视台斗法,不然你一分钱也别想拿到。

于是被拉过去的范多伦瞬间收割了全场的焦点。
他又帅又聪明,有学识有背景,还是个大学老师,简直符合金主的所有要求。
而对于观众而言,一个新的偶像诞生了。

可是要录制下一期了,总监突然提前将他叫到办公室进行快问快答。
说的再直白点,就是泄题。

总监微微一笑,并说出了节目背后的秘密。
所谓的冠军,其实都是他们一手炮制的,他们想让谁赢就能让谁赢,想赢几场就赢几场。
而他们之所以这么做,都是为了收视率。

而现在,范多伦就是那个位置的不二人选。
当然,他们还开出了丰厚的报酬,范多伦当时一周的课时费才 80 美元,而一期节目就能赚够他一年的工资。
搁谁不心动?

而随着一场又一场的卫冕,他彻底红了。

名和利,让他彻底迷失了。

他的奖金因为投资失败全部打了水漂,于是他找到电视台,希望能报名参加猜字游戏。
结果被导演无情拒绝。
赫柏无法接受,认为这是卸磨杀驴,可是电视台根本不受他的要挟。

50 年代,大约有 1500 万美国家庭拥有电视机。
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电视收看资讯,于是电视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所以当律师开始调查《21 点》的作弊事件时,几乎所有知情的人都不敢说出真相。

他们不敢得罪电视台,因为他们还要通过电视台去拉选票。

范多伦和赫柏不一样,他对于节目组给他提供答案的行为非常反感,他希望靠自己的真本事赢下比赛。
但是他再聪明再博学,也不可能答对所有的题目。
一方面不愿意丢掉获胜的虚荣,一方面又饱受良心的谴责,最后竟非常可笑地提出,让节目组只给他题目,他自己去找答案。

我们是造假了,但观众看的很开心啊,又没人受伤。
我们不是罪犯,我们只是在搞娱乐。

只不过当年是电视,而现在是互联网。
观众想看明星们的真性情,于是他们就让明星在节目里撕逼吵架。
煽情可以博取同情,所以眼泪成了节目中最不值钱的东西。

即使范多伦被揭穿,节目被下掉,还是会有其他冠军其他节目出现。
而作为观众,我们被欺骗,很多时候都是自愿。
就像一档真人秀下面网友的评论,是剧本又咋了,我还要感谢导演让我笑了。